前几天去朋友家聚餐,饭后,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孩开始各自捧本书看。
我们开玩笑说,远远看过去,温暖的橘色灯光下,孩子们坐在靠垫上认真读书,那画面不摆了,主打就一个岁月静好。
走近一看,你才知道,小孩们为啥那么专注那么乖。
(资料图)
各位手里捧的,都是时下最热校园口水书。
悬疑、搞笑、暗戳戳的 CP 元素 ....... 和咱们成年人看网文一样,本能的爽调动着多巴胺,能不 " 静好 " 么?
其实,也不是说不能看口水书。
口水书就像日常生活里的火锅烧烤,作为一种快乐调剂,存在即合理。
但孩子老看口水书,还是不行。
阅读口味应拾级而上,识字量达标后,就要往经典走。
为什么一定要引导孩子放下口水书,走进经典?
写过《如何读,为什么读》的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 · 布鲁姆教授,回答一针见血:
" 用冷酷实用的方法来说,人生而有限,精力有限,必须有所取舍。读好书才能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,真正发展出独立和独特的自我。"
我想到另一位中国学者,研究十多年儿童母语的傅国涌老师,也有同样观点。
纪录片《教书匠》里,他带一群孩子在富春江钓台与严子陵对话,讲范仲淹的《严先生祠堂记》。
▲ 纪录片《教书匠》傅国涌对经典有种执念,不只带孩子在富春江钓台与严子陵对话,还在三味书屋、百草园跟少年鲁迅对过话,在白马湖与朱自清、丰子恺对话。
他觉得,孩子就是应该去读那些经过时间考验、体现人类恒久价值的经典书籍,眺望更开阔的景色,而不是停留在口水书里。
一些家长可能觉得,孩子还小,读不懂经典,读读口水书也无妨。
就我自己小时候的阅读体验来讲,经典真不一定要读懂。
同样一本书,十岁时候读是一种理解,二十岁读是一种理解,六十岁再来读又是一种理解。
有些经典当时不见得很懂,但很多年后,会突然在某一刻与我们的人生阅历交汇出光芒。
基于这样的体验,做妈妈后,我虽然不完全禁止千寻读口水书,但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读经典。
这也是做家长的责任吧,不管怎样,我们至少得让孩子看到、知道,世上除了让人获得感官本能快乐的文字,还有让人获得心灵满足,纯粹美的感受的文字。
如果你也认同这点,也想带孩子走出口水书,去感受经典的深刻和美,那么非常推荐试试这套《大家小绘》。
《大家小绘》之 " 童年与四季 "
《大家小绘》之 " 民俗与中国 "我家小朋友就是借助这套书,完成了大部分母语经典阅读。像朱自清的《背影》、郁达夫的《北平的四季》、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等语文课本里的必读作品,书里都有归集。
重点是,它把这些经典作品做成了绘本,比课本或者纯文字书,更富感染力,我们可以像小时候共读绘本故事那样,轻松读经典。
不过之前一直只有精装版,价格小贵,全 20 册团购价也要近 300,好多读者下不了手,留言要我盯平装。
我嘴上答应,心里却打鼓,觉得出版社多半不愿意出平装。
没想到真等到了,平装版全 16 册只需要 89,的确实惠不少。
其实,从内容、纸张质量来看,如果不送人,只是孩子自己阅读,也够用了。
今日种草好书:《大家小绘》适读年龄:6~12 岁
出版社:哈尔滨出版社
#1
要说语言文字魅力
还得是经典
陪千寻读这套书,我最大感受是:
要说语言文字的魅力,还得是经典!在那些校园口水书里,孩子决然感受不到这样的母语之美。
也难怪很多孩子,平时读不少书,语言文字水平却从没得到提高,写起作文来还是抠脑袋。
先得知道什么是 " 好 ",才能写出 " 好 " 来啊 ~
拿描景来说吧,郁达夫先生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,是这样写春夏秋冬的:
春北方春天最值得记忆的痕迹,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,同洪水似的新绿。
夏你只教有一张藤榻,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,吃吃冰茶雪藕,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,也可以一点儿感不到炎热与薰蒸。
秋山上的红柿,远处的烟树人家,郊野里的芦苇黍稷,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,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。
冬在阳光照耀之下,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,蛰伏得很久的小鸟,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,谈天说地,吱吱地叫个不休。
优美的文辞,把每个季节的独特之处都写活了。
再说写人,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是天花板,他写父亲去给自己买橘子的场景:
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深青色棉袍,蹒跚地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身下去,尚不大难。可是他穿过铁道,要爬上那边月台,就不容易了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缩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,显出努力的样子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。我赶紧拭干了泪,怕他看见。
" 攀、缩、倾 " 几个动词,精准勾勒出上了年纪老父亲的 " 笨拙 ",这样的父亲形象,很平凡、很普通,却充满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。
还有鲁迅先生的《社戏》,寥寥几句对话,把小伙伴双喜的直来直去,阿发的热心肠表现得活灵活现。
六一公公 " 将大拇指一翘,得意的说道 " 的语言描写,又让人物瞬间有了生气。不要小瞧孩子,孩子是能分辨出 " 好 " 与 " 不好 " 的。在我未觉察的地方,千寻也能有所感悟,她告诉我,鲁迅先生的 " 钓虾 " 写得是真妙。
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,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,所以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。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。
对 "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 " 这样的拟人手法赞叹不已,说特别生动,充满童趣。:)
#2
插画赋予了经典
不一样的魅力
我喜欢《大家小绘》,还有个原因是它的名字:
把 " 大家 " 作品,精心 " 绘 " 出来。
这是对经典作品的一个创新突破。
以前读经典,只能买纯文字书,密密麻麻全是字,不要说孩子,连我们这些大人读起来也需要集中心力,不容易。
用图文合奏的绘本形式来展现,就友好多了。
而且,我查阅资料,发现书中展现文字背后真情实感的插画,都不是随意绘制的。
为了给《社戏》配图,绘者曾特意来到鲁迅先生的老家绍兴采风,从小草图到成稿,经过反复推敲,才最终确定下来。
你看《济南的冬天》里,配图不仅高度还原实景,绘者还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年代感。▲ 济南趵突泉实景图(图源:网络)▲《济南的冬天》文章插图《北平的四季》中,浅浅水彩晕染出山脉的连绵,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如诗如画。
郁郁葱葱的树木,在朦胧的一抹抹绿色中,将黄瓦红墙的紫禁城掩映其中,大气写意。《社戏》里的留白式配图,与鲁迅先生娓娓道来的文字搭配起来,相得益彰,涌动出真情暖意。真的,一直到现在,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,
——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。
老舍先生《北京的春节》里,那溢满烟火气的插画,让文字更加传神,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。
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
各色的年画
家家灯火通宵
鞭炮声日夜不绝
我一直觉得,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顺流而下,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,几千年来,我们民族最富有情感、最富有才华、最富有创造力的人铸造出来、已经融入到时间当中的语言,就是母语的美。孩子本来是可以从大师的经典作品里,感受母语之美,从而爱上母语的。
这大概也是语文课本收录那么多经典,且要求必读的原因。
只可惜,文字的晦涩,还有些老师将其作为 " 背诵任务 " 的原因,阻碍了孩子拾级而上的进程,真是很遗憾。
如今,有了《大家小绘》这样的绘本载体,就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肯读、读不懂,或者死记硬背了。
这是经典的幸运,也是孩子的幸运。
EASTWEST
其实我想说,《大家小绘》还有个好处,就是大人也蛮喜欢读。:)
陪千寻读,相当于自己也重温一遍经典。
真是好久没有体会到,那种心沉淀下来,安静的氛围了。
这是刷剧、购物所不能带来的充盈感。
我也就理解了,傅国涌老师在纪录片里说的那段话:
人生的路或远或近,遇见的世界或辽阔或狭隘,精神质地和人文底色或深邃或浅薄,归根到底取决于孩子在最好的年龄,遇见什么样的书、什么样的人,到过什么样的地方。
这一切将会进入孩子的生命深处,内化为他一生的精神源泉,润物无声地帮助他们去构建一个成熟完整的精神世界,成长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人。
《大家小绘平装系列》
(拔草可扫码)
- 友情提示:本文包含推广内容,请大家按需、理智拔草。-直播预告丨还在为辅导孩子写作文崩溃?送你一个 " 写作急救包 ",3 个神奇操作,让孩子实现轻松写作!
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!